大学毕业有幸入选 周 先生的研究生,在先生带领的古地理研究室里,强大的导师队伍以更深层次的学术理论,教会了我“学什么”。三年时光中,值得追忆的瞬间无数, 周 先生平和、沉稳的心态,坦诚、率真的性格,让我记忆犹新。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非尺书所能言尽,其中先生关于古地理研究中“以今证古,以古喻今”的思想,以及运用自然地理学综合分析的手段,是我在中科院地理所十年极地研究的理论基础,先生对地理学差异性、综合性、区域性的理论分析和案例讲述,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地理学的理解,并影响至今。
地理的魅力最主要的就是地理学科的平民化,地理的基本知识、精髓是附存于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的,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像我们谈论的很多话题,都能用最平实的语言讲出来,比如刮风下雨,所有的人都可以对话,都可以指出其合理性的一面。地理的起源不管是东方的风水学或者西方的博物学,它的最基本的思想是为人们的生活所服务的,随着研究工具的不断更改,地理学将传出的更有效的信息与概念,因此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此外,地理学关注在不同的地区引起不同的结果,地域性就是各个区域的差异,比如拿北京和新疆的暴雨比较就对当地产生不同的效果 , 这些都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东西。总之地理的研究不管涉及到什么方面,都是为人们服务的,也是大众乐于交流的。因此政府、科学研究、媒体等各个部门都是非常需要的。
地理并不是按照数理逻辑建立起来,而是按照思辨建立起来,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古老又非常有生命力的科学。一般来说,认识地理有三个层次,一是最朴素的地理概念,二是上升到地理的实践方面,三就是版图、地理理念和地理哲学。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于我们这些出行者来讲,出行的理由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出行?一定是你要去的那个地方有独有的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精髓的东西吸引了你,这样你才去 。
大学四年教会的是一个学习的方法,研究生三年教会的是学什么,而我热爱的地理科学,则教给我一种多解性的思维方式。地理和生物、物理、化学不同,地理里有山川湖泊还有动物植物,不仅有风雨雷电还有火山地震。所以对于地理来说,这个学科体系本身非常庞杂 —— 你必须学会把握问题的核心。深入到这种科学中,你需要综合思辨的能力,你需要感知到什么是最重要的 —— 因为这一学科的特征就是原因多解结果多解。比如我们在北极,忽然看见眼前冒白眼,是冰裂,如果你要找到所有冒白烟的可能性,恐怕你自己都掉到北冰洋里,你之所以立刻判断出来并且撒腿就跑对了方向,那是你从众多原因里积累出来的,这里面有运气的因素,但也有你的科学积累。也许正是这种 “ 多解性 ” 的学科训练,使我转到媒体的经营上以后,并没有太大的不适应 。
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学,与人类社会生息相随。无论是最初发端于风水术还是传承自博物志的东西方地理学,都在记述和处理其时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与其它自然科学门类不同的是,地理学并不依公式、等式、定律和图形解析来处理这些关系,而是用“以今证古,以古喻今”的手段,认识自然的发展历史,推论其未来趋势;因此,地理学的思想体系是以辩证法和逻辑学为基础架构的 。 这就是同属自然科学领域,为什么地理方面的科学问题最容易进入大众视野,并且能成为传媒话题和受众谈资的根本原因 。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其实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维持人们基本生存的衣食住行,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密切。比如季节更替、天气变化会改变我们的着装,不同地域住房的设计为适应当地气候要求也会不同;不同地区各异的饮食习惯,反映了世世代代对当地水土的适应,就像位居黄土地带的晋陕甘宁青等省区,醋是最普遍的调味品,缘于黄土的较强碱性改变了当地的饮水和食物,酸碱的中和作用既利健康也助口感。出差旅行、耕种打碾、开矿筑路、商业投资等等,都需要了解所在地的地理状况。正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在有意或无意的与“地理”打交道,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地理话题不仅被政府高度重视,也为民众关注,更受到大量媒体的追捧,“地理热”还在继续加温 。
地理话题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自然现象的“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让人因难以精准捕捉其规律而彷徨,又以多解性和不确定性而精彩纷呈。在南方湿润地区司空见惯的大雨或暴雨,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可能就是一场灾难。一场沙尘暴,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海洋意味着营养物质的增加,对黄土高原则预示着沉积增厚的希望,在农牧交错地带却是草场退化良田被毁的恶耗,对沙漠戈壁则体现其自然活力的增强。这些现象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群众来说,也许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在地理论著中最频繁出现的“可能、也许、大概”等或然性词汇,说明复杂多变的自然规律很难用数理化的手段精准界定,因此地理学中那怕最枯燥艰深的科学问题,也最容易利用简洁的语言和地图、照片来让非专业人士明了 。
地理话题的本土性造就了其天然的亲合力。我们或者亲朋好友生长生活的地方都会让行色匆匆的我们注目,曾经涉足过的山川湖泊、丛林海岛、沙漠冰川、村镇街区,其新发现再认识无不令人欢欣。地理话题好像就是在讲述家门口的故事
地理之美在于“差异之美”和“变化之美”。出行和探知的欲望根于彼岸有别于此岸,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但促使我们发现了许多“未知地”,也使我们对许多“已知地”进行再发现再认识。我国传世的文学名著、艺术精品中都能找到对差异和变化之美的赞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记述了山地的垂直差异;李白与老友汪伦作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如今仅存一片土坡;英雄豪杰出没的梁山泊早失“碧波万顷”之势;诸葛亮借东风成功,在于他长期观察长江下游地区冬季风的变化,成功抓住了北风盛行时节偶发的东南风。当科学家在南极遭遇天空出现 5 、 6 个太阳的幻日景象时,谁都会醒悟流传千年的“后羿射日”一定有其自然背景,我们的先民生活的环境也许比今日南极还要洁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种时空速变的体验也只有在大自然中去寻找 。
地理学家始终以求解人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为己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搭就了地理学家宽广的舞台。而对每一圈层的深入解剖,却极易滑入其它庞大的科学系列,如天气气象学(气象台站、天气现象)、水文水利学(水文台站、水利建设)、生物学(生物工程)和测绘地质学(地形测绘、地质勘探),几乎所有国家在这些领域既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也有强大的政府机构。地理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综合研究所有这些圈层及其众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和结果,并找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环境要素,进而科学地设计发展和保护利用的方案,在地域差异性基础上的综合性就成为地理学最鲜明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