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廷儒先生,国际知名地理学家、我国地理学界古地理研究的奠基人、开拓者。生于1909年2月15日,浙江富阳人。
1933年毕业于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教。
1935—1942年,先后任教于杭州高级中学、西南联大、复旦大学。
1940—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重庆北碚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参加开发大西北实地考察研究四川、青海、甘肃一带国土、资源和嘉陵江流域地理,沿江步400千米,绘制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图。
在1942年夏以“西北史地考察团”成员的身份发表了《甘肃、青海地理考察纪要》及区城地理、地貌学方面的论著。
1946年获“庚子赔款”名额赴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
1950年,满怀报国大志的周廷儒先生,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理系教授。
1952—1983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
1951年参加内蒙铁路选线考察。
1952年参加华南自然地理考察。
1956年参加中苏合作新疆综合考察工作,直至1959年,足迹遍及全疆,并主编《新疆地貌》专著。
1957年,攀登天山山地,重点考察了伊犁谷地和大、小尤尔多斯盆地等水草资源丰富的谷地,并到达吐鲁番、焉耆等地。
1958年,考察南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并亲率科学考察小组对塔里木河中游作专门考察。
1959年,考察塔里木盆地南缘及昆仑山脉北坡地区。通过实际工作,对新疆的地貌、自然地带分异规律、第三纪以来自然地理的演变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发表,并参与撰写、主编新疆综合考察队地貌考察组的主要成果《新疆地貌》专著。
1960年撰写了《中国第三纪第四纪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论文,研究了新生代时期自然地带分异的规律,重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
196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到内蒙凉城、山西大同等地开展第四纪古地理研究。
1972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他被聘为委员,历时4年完成了《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分册的编著任务。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期间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报副主编、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地理组委员、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1982年出版专著《古地理学》。与此同时,他登庐山、上黄山,亲临实地考察,致力探讨举世瞩目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
1984年周廷儒先生在北京市地震地质会战总结大会。
1986年,周廷儒先生参加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1987年周廷儒先生参加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国际环境影响评价学术会议。
1987年周廷儒先生会见日本大阪大学、神户大学来访地质教授。
1989年7月18日卒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