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
为适应祖国开发的需要,先生1951年参加内蒙铁路选线考察;1952年参加华南自然地理考察;1953—1955年参加“中国自然区划”工作,与施雅凤、陈述彭合写《中国地形区划草案》,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1956年先生参加中苏合作新疆综合考察工作,直至1959年,足迹遍及全疆,并主编《新疆地貌》专著。1960年撰写了《中国第三纪第四纪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论文,研究了新生代时期自然地带分异的规律,重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196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到内蒙凉城、山西大同等地开展第四纪古地理研究。1972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先生被聘为委员,历时4年完成了《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分册的编著任务。1982年出版专著《古地理学》,这是中国环境演变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与此同时,他登庐山、上黄山,亲临实地考察,致力探讨举世瞩目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对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区曾被
中国地理的大规律基本上是他们这一代人总结的,其后理论的突破寥寥。先生的最大贡献表现在对大空间尺度与大时间跨度地理规律的研究。他的代表著作:《中国地形区划草案》、《南疆塔里木河中游的变迁问题》、《中国第三纪与第四纪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中国自然区域分异规律和区划原则》、《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探讨》、《中国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分异》、《新生代以来中国自然地带性的变迁》等都是对中国地理重大规律探索。
先生一生研究的重点是新生代以来中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对于10000年以前,
“文革”后,先生的一大重要贡献在于希望通过对过去的研究开展对未来的预测。他的论文“环境古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开展地理环境学预测研究”对地理预测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86 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未来百年预测”的研究。Charles Lyell (1797—1875) 生前的现实主义思想认为“现在是过去的钥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先生早在1965 年就提出过去是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的钥匙,并在其晚年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研究过去环境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是认识现代环境和预测未来环境发展趋向的前提与基础”。同先生这一学术思想相似的提法是由D. H. Tarling在1978 年提出的,表述为“the past is the key to the present and future”。
周廷儒门系弟子中老一辈的有张兰生、赵济、邬翊光、武吉华、李华章、任森厚;新生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拴科。前者是中国灾害研究的开拓者、资源科学的大家,后者是中国首次北极探险队长、科普杂志商业化运作的先锋。
张兰生:
史培军:中国全新世气候冷湿热干配置的假说倡导者、用渤海海冰解决北方干旱问题的伟大构想的始作俑者、中国灾害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治沙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地学帝国的缔造者,他的开拓精神、敏锐的战略眼光、卓越的学术领袖风范确实令人刮目相看。多次给朱镕基总理、温家宝总理作关于风沙治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讲座。他的团队研究的大多数都关系国民经济的重大热点问题以及国际地理科学学术的前沿问题。在他的整合与开拓之下,北师大才有了今天的“六院一室”: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以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栓科:他是幸运的,毕业后就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得到了到可可西里、南极与北极的考察机会,尤其是成为了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队的队长。后来又成功地把《地理知识》通过商业化运作,转型为《中国国家地理》。他是真正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探险精神,攀高原、创南极、探北极,尤其是在商海中居然能够驾轻就熟。现已经成为知识杂志的办刊旗帜。
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会上,
1. 开拓了古地理学(也是目前国际上更时尚的环境演变研究领域),是我国环境演变研究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2. 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作了总结;提出了南北分异与后来受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的东西分异规律;
3. 提出了地理预测的大方向,这与国际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如出一则;目前北京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这个全球性学术高地就是这种思想的实现;
4. 强调对环境敏感带(如农牧交错带)的研究,这是一种极具智慧的研究方法;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选择生态脆弱地带进行持续跟踪观测的代表;
5. 培养了张兰生、赵济,尤其是史培军等近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中兴的脊梁。
我觉得先生唯一的不足之处是他在70年代到80年代缺乏对地理学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应用,当时古地理学研究的颓势与此有关。近来北京师大的中兴关键是与国计民生紧密结合,尤其是灾害学、资源学、水科学、环境学、遥感技术的普遍采用,实现了空前的发展。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是最成功的典范。
偶然事件往往是决定一生命运。我从上大学的第二年就决定要上研究生,但一直准备上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联系严钦尚、陈吉余与郭畜民等先生,1985年11月22日我突然决定转向报考
1986年进入先生门下后我开始了一个十分低沉的时代,当时地理学科地位不高,同其他地理研究机构相比,北京师大地理学不及中科院、北大、华东师大、南京大学,甚至不如东北师大。我当时对北师大学生的学风很不感冒,学生睡懒觉成风,不乏混日子者。在校内来说,我所学的古地理专业不及经济地理、环境科学、自然地理、乃至气象气候专业。当别人总是吃香的喝辣的,而我们总在同地层、古生物、孢粉、微量元素、碳14、考古、文物打交道,内心一种掩耐不住的自卑与寂寞。似乎看不到希望,就连同别人说自己是什么专业时都很不自信。实用主义盛行一时,“搞原子弹的不如到茶叶蛋”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当时风传《高玉宝新传》是,高玉宝对妈妈说:“我要退学”!
别人回忆与大师共处,总是充斥“启蒙”、“开光”、“点拨”之类溢美之词,而翻开我从1986年9月到1989年7月的日记,审视我当年对先生感悟,记录中充斥着悲观的情绪。当时的古地理研究由于缺乏生气,远离中国产业实践,人称老古董。师生中流传一道黑色幽默:将先生1963年创立的新生代古地理室的几位先生按其头发的稀少程度,把
先生给我们几个古地理的研究生上了一学期的《古地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一起上,当时与我们同班上课的还有史培军、费安玮、韩春雨、邱维理三名博士研究生。在理论和方法论上,这门课对我终生受益,我至今感叹,旅游学之所以至今仍然被地理学遥遥领先,根源是旅游学研究方法的匮乏。
逐渐地我对先生从信仰开始走向质疑,对他倡导的古地理脱离中国社会经济实践的研究质疑,对他的学术团队建设质疑。早在1986年4月研究生复试前就有老的研究生给我洗脑,说古地理室是个正在走向衰败的帝国。1987年4月15日我与先生在“小红楼”有过一次长谈,主要是表达自己心中的困惑、怀疑与苦闷,先生第一次批评我浮躁。怀着怀疑的心态我坚持研究环境演变趋势预测,5月1日完成了《地理环境的未来及预测方法》。“没有核心,没有主旋律,繁杂的细枝把细嫩的主心压折了”,这就是研究生第一年的真实写照。
发自内心的质疑源自1987年暑假野外学术考察。是年夏,
1988年初,我对专业的困惑达到最高潮,这种困惑一直持续到1988年底,最典型特征是我准备同同样处于困惑的室友气象气候学研究生王勤学创立白惑学(Bifoology),并自称为白惑大师(Bifoologist),提出白惑的最高境界是“白惑的结果是没有结果”!
受西方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影响,我开始关注未来环境预测。1986年11月我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1、用控制论来建立全球性气候、生物、海陆变迁及太阳辐射模型;2、重点研究气候敏感区,掌握动态变化的本质与规律;3、预测未来(1986年11月10日日记)。这三个方向基本上继承了先生的思想精髓。当时仍然推崇自然,拒绝研究人文现象。直到到了1987年4月我对未来的选择方向除环境未来预测、地理圈结构与功能研究外,增加了人地关系或纯社会经济研究(1987年4月1日日记)。
当时整个地理学界处于一个新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旧三论、新三论、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模糊数学等新方法不断涌入,计量地理学革命(牛文元为代表)与青年地理学家(王铮为代表)等新地理学思潮涌动。对于地理学的核心是空间差异还是人地关系发生了激烈的争议。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是当时的宠儿,不知是翻译得不好还是国人学术功底太差,很多人都没有看懂,却都在一知半解地传颂。地理学的革命到底是思想的革命还是方法的革命,都存在怀疑。浮躁与叛逆并存。目前横行中国旅游学术界的汪宇明、张捷、明庆忠、张凌云、吴必虎、陆林、保继刚、黄震方、冯学刚、刘家明等当时都或多或少受到这次“革命”的震撼。
我真正违背了导师的意愿的事是研二
我有一点一直很困惑,先生在伯克利的导师主要是研究文化景观,先生在伯克利的硕士论文《南山库托诺尔地区人群分布现状的地理与历史基础( "Geographic and Historic Foundations of the Present-Day Distribution of the Peoples of the Nan Shan-Koto Nor Area.")》也主要是研究人文地理,却在回国后基本上研究重点为自然地理。虽然继承了Sauer的历史演变研究方法,但对人地关系这个中心明显有些刻意的回避。
我不是先生的好学生,从师生关系论甚至有些忤逆。我总是抱怨先生为什么对现时代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今天看来,我确实太浅薄了,我估计是文革恐慌导致了先生的避世情结。但在1990年代后期,先生已经开始积极从事预测这类入世工作了。另外,坚持就是胜利,做学问不能太世俗,当年都是冷门的专业,这几年都变成了世界热点。如果我当时坚持研究预测,我今天肯定是世界某个组织全球变化的首席了。
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从事旅游开发的研究工作,彻底离开了古地理学或者环境演变。从研究旅游规划入手,经过短暂时间的饭店管理研究,又回归旅游目的地发展管理研究。似乎彻底离开了我和先生原来的研究领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Sauer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的理论对我目前研究旅游发展中的地方感、地方精神与地格(Placeality)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先生倡导的历史演变法是渗透进了我的骨髓。
20年来,我的旅游研究就是一个地理环,在研究业务领域上,我注重选择适度超前的产业课题,以目的地管理为核心,野兔(HARE)“四窟”,整合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探险旅游(Adventure tourism)、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与节事旅游(Event tourism);在经营空间领地上,我采取“横向打圈”,“纵向立杆”的策略。尽管主持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藏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应用示范子课题,主持了教育部中国遗产旅游体制改革,国家旅游局探险旅游发展与引导、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与改革等国家层面课题,还主持了大量地方规划项目,但我认为研究最深入的是北京。与先生的大尺度规律探索相比,我更像蜗居。
所谓“横向打圈”就是以北京旅游目的地为对象,从城市中心向周边同心圆扩展。对北京市旅游目的地作了完整的扫描,见下表。
北京旅游目的地“打圈”研究课题一览表
总体 战略 |
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旅游发展战略纲要暨五年行动计划(2004)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09AbJG291)北京建设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综合诊断与管理模式创新(2009-2011) |
|
北京市旅游局:《同城化对北京旅游产业调整和空间布局的影响》(2009) |
|
都市 旅游 |
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北京市东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 |
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5) |
|
北京市丰台区政府:北京市丰台区“十五”旅游发展规划(2000) |
|
郊区 旅游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1BJBJG020)《北京市郊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经验、误区与对策》(2001-2003) |
北京市旅游局:《北京环城市旅游乡村休闲度假带研究》(2008) |
|
乡村 旅游 |
北京市延庆县旅游局:延庆县乡村旅游规划(2007) |
北京市门头沟区旅游局:北京市门头沟区旅游发展总体战略(2007) |
|
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北京模式研究》(2009) |
|
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农工委: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04-2005) |
|
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规划》(2008) |
|
区域 合作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5BJDJG165)《京津冀旅游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2006-2007) |
专项 旅游 |
国家教育部2002年度 “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编号1953)《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旅游业的拉动效应研究》(2002-2005) |
北京市旅游局:《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2008) |
|
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旅游信息中心系统建设》(2008) |
|
北京市人事局留学人才资助项目《北京市乡村旅游扶贫模式选择》(2005-2007) |
|
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遗产旅游体制演变与改革》(2007-2010) |
所谓“纵向立杆”就是做规划引领行业未来,立标准规范整个行业。给北京市政府以及各区县政府做了大量的规划,对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进行引导,同时参与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旅游景区、旅游安全、旅游服务、旅游解说系统等方面的大量标准的制定,规范全行业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标准。
现在网民热议的“钱学森之问”,我认为先生的身体力行做出了确切的回答。缺乏对学生科学探险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前大学教育失败的关键。结合先生的教诲以及长期学术研究实践,我深切感觉到:
1. 原创性(initiative)才能世界领先,建立观测站,取得第一手资料是原创的前提;
2. 引导产业、服务产业是树立学科特色,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
3. 探究规律,耐住寂寞,独立思考。
国内外旅游学术界有一种奇怪现象,著名学者往往不是学术大师,著名的往往是院长,真正有思想的是中心主任。这几年我请了很多国内外著名学者来讲学,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
夜已经很深了,雪越下越大,女儿正在梦呓中与她“强哥”QQ,老婆还在“开心农场”夜以继日地偷菜,刚工作的外甥沉溺在“胡莱旅馆”与陌生人亲嘴。临睡了,遵从周立波的教导,同老婆分享了一盒Häagen-Dazs,用Cappuccino漱了漱满是大蒜与羊肉味的油嘴。
统子
(Tony Zou 邹统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