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呼和浩特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1991地理系主任。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和遥感图像地学分析的研究和教学。曾在新疆、内蒙古、华北等地区长期考察。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合著《新疆地貌》,共同绘制《陆地卫星像片太原幅农业自然条件目视解译系列图》。50年代初周先生讲课时,曾任学习班长。1953年开始任周先生助教,从此一直在周先生指导下学习 工作,陪伴周先生四十多年。
关于周先生的学术贡献,赵先生在文中提到:
周先生在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与环境演变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
在当时中国地理学界仅仅是对人口地理分界线十分认同,但对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没有明确的指标或者概念。周先生根据多年积累的资料和科研成果对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提出了明确的说明。并撰写了《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一文,对后来的区划工作提供了重大帮助!
周先生提出对中国山地的划分,在当时是没有过的。在当时地理学界仅仅是对地貌划分为山地,平原,丘陵等,但是中国的山地很多。对高山,中山,低山的划分在当时没有明确的概念。周先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山地的划分提出了明确的标准界线。
周先生开创古地理研究,揭示了中国新生代古地理演化规律,最早提出古季风建立的时间,探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环境的问题。1984年他编著出版《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分册,进一步充实了中国自然地理内容并开拓了研究的新领域。
周先生在地形学领域造诣很深。他在中山大学学习时就写出有关广东地形研究方面的论文。毕业后给时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的W.Panzer做助教,主攻地形学。20世纪40年代与李承三先生等进行嘉陵江流域考察研究,对嘉陵江曲流、离堆山、穿断山等作出了深入研究。“离堆山”这一地貌学名词,后来被收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理学名词》中。此外,他对祁连山地、环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都进行过实地考察,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
1952年周先生讲中国自然地理时即开始研究中国自然区划。1954年他受教育部委托起草《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大纲》,《大纲》中附有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20世纪60年代他又连续发表多篇有关中国自然区划的论文。1983年他发表“中国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分异”,阐明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的分异规律。这些论著都是我国区域地理领域的重要文献。
周先生对“中国自然地理”课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周先生的品质,赵先生在文中提到:
周先生品德高尚,值得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周先生在野外考察时吃苦耐劳。他带领我们野外实习时曾多次住破庙,夜宿火车站候车室水泥地。在北京上房山实习时,三十多人只靠老和尚给的一小碗供米和两个南瓜煮的粥充饥。在天山山地考察时,周先生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携带的行装十分简便,和大家一齐睡卧在草地上。在天山4000米高山被马撞到,晕倒在地,醒来后继续进行考察。行政人员和青年同志看到后都十分感动。
周先生生活简朴。1950年刚回国时,一家四口住在石驸马大街师大职工宿舍一间小房内。后来搬到师大小红楼住所,家中陈设也极其简单。
周先生家庭和睦。师母陈茂贤操持家务,子宏英、女玮杰学习和工作都十分优异。周先生曾对我说,宏英出生时,他正在祁连山考察,不能赶回家照应;玮杰出生时,他在美国留学,对此感到十分内疚。1965年玮杰高中毕业,决心到西藏支边,周先生坚决支持女儿的志愿,亲自到火车站送女儿去西藏,令人钦佩。
另外,周先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周先生在讲课时、在日常工作中言传身教,要求我们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讲每个重要地理问题,讲主要地理区域,周先生都要详细介绍哪些学者对这些问题做过研究、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同学者对这些问题有什么不同见解、现在还存在什么遗留问题需要研究。在介绍每位学者时,都要肯定他们在学术上的贡献。即使在学术上不同意某些人的见解,也是先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然后摆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研讨。正是周先生这种优秀的学风,带领着我们这些学生既要认真求学,更要踏踏实实做人。
周先生与地学界许多老一辈科学家有很深的交往。他每次参加地学部会议,地理学会、地理学报编委会以后,都会给我们带回许多信息。他向大家介绍竺可桢先生每周用两个下午阅读各种期刊、掌握国内外学术前沿;介绍黄秉维先生为解决一个问题废寝忘食被关在图书馆内、在地理学领域不断创新。他还经常向大家介绍我国许多著名地学家的考察经历和工作成就,使我们知晓了许多科学家的高贵品德与学术贡献,令人肃然起敬。周先生鼓励青年教师虚心向先辈求教,要与有关单位的同事合作共事,不要争名利。老一辈科学家建立起来的和谐合作精神需要我们后被继承,发扬光大。
关于周先生作为系主任的成就和贡献,赵先生在文中提到:
1952年,周先生担任地理系系主任,直至1983年。多年来周先生为建设发展北师大地理系做出了大量工作。
领导学院大力贯彻党中央关于改革教学工作改善的指示,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并草拟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教学计划,拟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通用的《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健全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式、建设实验室、野外实习基地、建立完整的教育实习制度和工作方法等。
注重人才的培养。在周先生的领导下,我系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各高校任校长、副校长、系主任的约40人,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河南地理研究所所长各1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8人,全国特级教师20多人,中学校长数十人,以及其他在教学、科研、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文化各条战线上的众多毕业生,他们都勤勤恳恳地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奋战,做出了优异成绩。
周先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他身体力行,参加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并著书立说。他经常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参加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周先生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邀请众多学者来系访问。改革开放后,北师大地理系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日渐增多。一方面派遣了许多教师、研究生到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学习,另一方面邀请许多外国地理学者来系讲学、访问,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
关于周先生在新疆考察中的杰出成就,赵先生在文中提到:
周先生在新疆考察时,工作十分勤劳,成果丰硕,在地貌、古地理、自然地理等方面有很多开创性成果。
周先生主持编写编写《新疆地貌》专著。这不仅是系统介绍新疆地貌的第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省区地貌的第一步专著。这部专著打破了传统的区域地貌偏重,地貌分区描述的写法,重点讨论干旱区地貌形成的理论问题,这些专门的地貌问题讨论为深入研究干旱区地貌奠定了基础。
周先生领导还编制了新疆地貌区划图和1:1 000 000地貌图;在考察中,研究了塔里木河中游河道变迁及其原因,并研究了河道变迁引起的景观变化;对罗布泊的迁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其观点及罗布泊变迁图为多人所引用;对新疆山地冰川进行考察,提出阿尔泰山、天山山地等地第四纪存在三期冰川活动的观点;考察天池地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得到多数地学工作者的赞同;研究新疆第四纪陆相沉积,编制了新疆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图,这也是一项创新性成果;研究新疆古地理问题,周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这些涉及全球变化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结合新疆经济建设,开展地理研究;编制新疆综合自然区划,这是新疆最早的综合自然区划工作。
关于周先生在教书方面的特点,赵先生在文中提到:
周先生从1951年起主讲中国自然地理。周先生学识渊博,讲课时广征博引,每讲一个区域地理问题都要阐释其形成的原因、论证其地理范围、地理尺度、地理结构、环境演变以及开发利用的途径等,结合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还告诉学生如何分析判断问题分歧产生的原因。听周先生的区域地理课,不仅可以了解该区域的地理事实,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
周先生认为,讲中国自然地理,重点是讲区域分异规律,分析不同类型区域产生差异的原因,强调建立空间、时间多维概念。他讲课时经常利用地形立体图解、素描图等(当时还没有卫星图像)体现地物空间差异和时间动态的形象思维方法,当时在缺少参考书、地图集的条件下,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开拓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