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廷儒先生的《广东经济地形之研究》作于1933年,正值周先生在中山大学地理系求学的时候,这篇论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的《地理学季刊》第一卷第3期,在我看来,周先生的学术造诣是在那段时间里开始腾飞的。
除了《广东经济地形之研究》,周先生此前已经发表过一篇名为《广东省之陆路交通与运输》的论文,这两篇算是姊妹篇。能在大学期间发表如此高水平的论文绝不是容易的事,事实也如此,周先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经常进行野外实习,先后考察了广东、广西很多地方,特别是南岭和华南沿海海岸一带。在《广东省之陆路交通与运输》一文中,周先生把距离几至十几公里地方内的不同产物的特色充分显示出来,而在《广东经济地形之研究》一文中,周先生将广东省的地形分为三角洲面、丘陵地面、海岸平原面等六项,并分别从生产、居住、交通三个角度加以描述,得出了地形影响下的经济生产空间分异规律,其中对人们日常农业生产生活的细节描述得很详细,曾昭璇先生对此评价道:“这非有长期耐心细致的观察,否则难于获得,反映周兄的用心之勤,观察之敏锐,故能写出一批批详细有理有据的综合分析成功的作品”。
周廷儒先生不仅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经常出外实习,而且,在实习途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精神更是让人敬佩,每到考察之处,都详细做好实景素描,或描绘地形,附上地图和照片,回到室内还要查阅大量相关书籍。周先生的文章无一不是建立在大量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之上,对于地理学这样一门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长年积累丰富的野外经验,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并博览群书,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而周先生便是所有地理人仔细观察,刻苦研究的典范。
二、文章解读
在《广东经济地形之研究》这篇文章中,周先生通过实地考察,将广东省分为三角洲面、丘陵地面、海岸平原面、山间扇形地面、山间谷底平坦面、山间谷壁倾斜面等六种地形,讨论了每种地形的具体形态及其的成因,并分别从生产、居住、交通三个方面描述不同地形影响下的不同经济生活形态。
其中三角洲位置在河谷迁移点上,地形低平,土壤肥沃,如此优越的环境造就了三角洲上富庶繁荣的景象,当时三角洲地段便出现了桑基鱼塘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可种植热带果木,人口密度大,水陆交通包括铁路和公路都较为发达;丘陵地面特点是地形起伏大,呈波浪状,海拔高度在四十至百米之间,因此丘陵地面不像三角洲地形可以发展鱼塘,主要种植多种亚热带果木,并且不利于交通的铺设,人口也较为稀少,呈带状分布;海岸平原面分布于广东沿海一带地区,主要为裸岩和沙地,适于种植的土壤不多,而由于临海有许多天然良港因此适于捕鱼,由此海岸平原面形成了以渔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同时伴有盐场、养殖等产业。由于渔业较为发达,因此海岸平原面居住的人口也较多,但居住条件很差,对人们健康不利。海岸处不易于铺设陆路交通,北部的海港易于船只停留而南部的海岸则较为不便;山麓扇形地面的肥沃土壤分布不均,主要受流经的河流及地形影响,一般扇尾部分土地肥沃,因此耕种发达,以种植水稻为主,周先生提到,扇形地为“建设农村最良处”,并且利于交通铺设;山间谷底平坦面按形成原因分为河流冲刷和地面陷落两种,受地形所限,山间谷底平坦面的农业以集约种植为主,呈垂直分布,较高平原地区的农民挖井取水耕种形成了广东特殊的人文景观。集约种植带来了人口的繁密,但由于受地形影响,不同的谷地分布了规模和发达程度不同的村落,在山谷里,由于河道较多,因此交通以舟船为主,同样,航运的规模也受到河流大小和地形的影响,还有部分铁路公路分布。山间谷地倾斜面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西北部,多为大山脉,土层稀薄,不适宜农业,但“利用造林,确到好处”,山上居住的多为客家人,宗教人士及瑶民,山间谷地倾斜面的交通很不不发达,以山路为主。
三、总结
从《广东经济地形之研究》一文可以看到,周先生的足迹踏遍了广东省,包括山谷,平原,三角洲,海岸等,对居住在不同地形区域人们的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包括人们谋生的职业,生活习惯,周围的环境状况,出行方式等等,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联系,得出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当地人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可想而知,周先生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背后,走过了多少地方,爬过多少山路,与多少当地人交谈过,餐风露宿的生活,险恶的环境都不能阻止周先生在学术上求索的脚步……阅读周先生所写的文字,回想各位周先生的同事及弟子对周先生的回忆与评价,更能体会到周先生一路走来,无数次野外调查中饱尝的艰辛,也更体现了周先生对地理学的热爱,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对知识探索的执着。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仅因为其学识渊博,更因为其崇高的人格与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而周廷儒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大家。
对广东经济地形的研究,周先生实乃先驱,在《广东经济地形之研究》这篇文章中,按周先生的话说,“广东地形,大部分曾经地学家之研究,所出书籍刊物,其数甚多。但关于经济地形之著述,则可谓寥若晨星。”周先生的工作为地理学界岭南学派开辟了道路,对该学派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也为人文地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其中,周先生在文中多次提到地形对当地经济产业的影响以及当地人对环境的破坏,并由此反映的因地制宜、环境保护的理念至今仍很有实用价值。周先生在探究过程中,引经据典,综合运用了地质地貌学、植物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学、人口学、经济学的知识,去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周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深厚广博的地学与人文知识。我想,这对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专业的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带头作用的。
四、后记
在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谨以此文寄托我的哀思与崇敬之情。
刘秋璐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06级 资源环境专业 本科生
2009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