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本科生感言
学习周廷儒院士纪念文集《山高水长》的感受
日期:[2009/10/4] 作者:2006级 孔锋
 曾在我校地理系任系主任30年的已故周廷儒先生是新生代古地理学研究孜孜不倦的倡导者和被人们衷心拥护的奠基人,在我国地学界享有极高学术声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之一。在教育教学方面,先生除了强调实践、务实和致用,奠定了地理系人才培养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并注重野外考察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受教育部之托制定了全国师范院校地理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当之无愧的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教育家。

 

为了表达对母校和恩师的敬意,缅怀地理学前辈的学术贡献,地遥学院(前地理系)81级校友捐赠了周廷儒院士纪念铜像。这一举动受到学界学者的赞誉,中国地理界元老、中国现代冰川学奠基人施雅风院士等一批著名学者提议撰文追忆周廷儒先生。刘东生院士、施雅风院士、陈述彭院士、郑度院士、汪品先院士等在中国地理学界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著名学者以及先生亲属、学院教师、学生等纷纷赐文,追忆了周廷儒先生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文化成就和恩师益友的生活点滴。揭幕仪式上,由学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山高水长——周廷儒先生纪念文集》也与读者首次见面

青少年时期的周廷儒,生活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苦难岁月中。他的出世,给一个不算富庶的小商家庭带来了欢乐和苦恼。父亲的过早去世,使小学刚毕业的周廷儒,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不得不远离家乡到三四百里以外的一个教会中学去读书,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学业一直非常优良。为了贴补伙食费用,他利用课余时间,靠帮助教师批改低年级的英语作业和试卷来赚点钱,中学毕业后他就开始了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在青少年时代的周廷儒,就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又激起他继续求学的心愿,他觉得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报效祖国。这时正值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在浙江招生,他以优异的成绩独占鳌头(在50名考生中,只录取5名),从此周廷儒走进了这所名牌高等学府。在外国专家(德国区域地理学家)克雷德纳和地貌学家潘塞、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朱庭祜教授的亲自指导下,经常进行野外实习,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先后考察了广东、广西很多地方,特别是南岭和华南沿海海岸一带。他以“广州
白云山地形”的毕业论文,在1933年获得了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留校为德教授潘塞当助手。两年后由于旧友的聘请,他又到浙江杭州高中担任地理课教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到了大后方,在西南联大地理系张席褆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云南西部大理、宾川一带的地貌、古地震,撰写了“云南大理地区的地震与地貌的关系”等研究论文。同时在西南联大史地系讲授“普通自然地理学”课程。1941年,中英庚子赔款办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在四川重庆北碚成立。他应聘去担任助理研究员,后又提升为副研究员。他先后参加了“嘉陵江考察队”,并沿江步行了800里,把考察结果撰写成论文和绘制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图》,为以后嘉陵江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西北史地考察团”是由地理研究所与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联合组织的,考察路线由兰州沿湟水谷地过青海湖到柴达木盆地,再翻过祁连山,穿河西走廓到敦煌,沿途搜集资料,最后与李承三教授合作,编写出《青海地理考察纪要》,以及他自己编写的《环青海湖山牧季移》和《从自然现象证明西北历史时期气候之变迁》等论文,这些文章在今天开发大西北中仍有参考价值。

周廷儒先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条最宝贵的经验,那就是学无止境。1946年,他得到了中英庚子赔款补助留学的机会,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分校学习深造。这所学校集中了国际地理界很多著名的学者,包括有“文化景观学派”的创始人,美籍德裔学者索尔、美籍瑞典学者莱利等。先生一面攻读有关的课程,一面在索尔的指导下撰写学位论文。他以在西北史地考察中搜集来的,有关祁连山、青海地区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资料为基础,从地理学综合观点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写出“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民族迁移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的论文,受到了索尔教授的高度赞赏,获得硕士学位。先生正满怀志趣继续攀登博士学位时,听到了我们伟大祖国解放的消息,他沉浸在幸福的时刻里,接着又收到好友、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教授的聘请,毅然闯过重重难关,在1950年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此,他立下誓言,要把知识和才能,无私地奉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我们这一代也要继续努力,把地理事业发扬光大!

孔锋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06级 地理科学专业 本科生

2009104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010-58805461  联系我们:zhoutr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