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感悟周廷儒院士——采访武吉华先生后写
日期:[2009/10/4] 作者:2005级 杨文念
周先生的贡献主要在于古地理方面。原来古地理的研究主要是归于地质系统中的,而周先生独树一帜,从地理方面去研究古地理,比较综合,尤其突出气候变化方面,同时地貌学、古气候、地质构造、地貌基础、古生态环境等方面兼顾。周先生突破了从地质学角度研究古地理的研究方式,扩大、全面了古地理的研究,武老师看来在这方面周先生的突出贡献是很少人能及的。
周先生的另一大问题贡献是在中国自然地理方面有创造性的新见解。比如三大区的划分,东北、华北的区划等,他以地貌为基础而扩大区划研究,全面审核区域。周先生对我国的很多区域都比较了解,对北方的了解很深入,对西部也很有了解。
周先生都是在自己的大量实践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才作出这么突出的贡献的,周先生向来都是自己亲自调查、考察、分析得出结果。比如周先生论证了庐山有无大规模冰川,这是在地理学大家李四光研究庐山划分了几个冰期之后。师大地理系1977届去庐山进行野外实习时,周先生同行,在实地登山冒险、进峡谷研究,独自一人进行他拿手的野外实地考察,但冰川并不好找,最后提出与李四光不同的观点:庐山没有大规模冰川,主要是洪积。周先生从植物地理、地貌、沉积等各个方面考察搜集资料,从大环境考虑,同时考虑沉积物的结构、组成,否定了庐山大冰川的存在
周先生坚持他认为正确的看法,并且不是简单的反对,而是以理论里理,用事实来证明。周先生对学术争论不看名门望族、不受别人的名气影响,不管对多大的人物,只要他的看法有错误,周先生也会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当时李四光先生在光明日报上论述了庐山冰川问题,周先生不同意他的看法,周先生就马上给光明日报回信反驳,指出李四光先生的错误,坚持自己的看法。
周先生一点儿都没有老师的架子,没有院士的派头,不拿官腔,非常深入群众。周先生跟学生没有任何隔阂。
周先生带学生实习时,什么都不讲究。武先生回忆说,某次实习去马莱峪镇上,当时晚上住在为开张的店面里,住土地,睡在地上,又潮又凉,周先生却从不抱怨。1962年,原理支持搞古地理研究,去山西想搞基地,但山西省不支持。但周先生也没有放弃,就又去了五台山。在五台山的时候,多人住一个大通铺,当时周先生年岁也不小了,但坚持和年轻人一起在艰苦的条件下一起考察。
而且在野外的时候,周先生都会认真对待。有一次去大同,看到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定带同学一边走一边看。
周先生很重视工作,任务必须深入、细致,切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对人非常关心但不絮叨,但是在关键时刻会提出意见。
武先生说周先生对学生从不会很严厉地命令,说你必须干什么干什么。武先生说周先生对教师外语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周先生认为外语是一种工具,不论教学还是研究,通过外语可以扩展眼界,了解世界研究前沿,不懂得外语的人,所能关注的范围就狭小。通过外语,吸收外来知识,在家整合加工,给研究带来新思想新手段新方法。只有懂外语、吸收外来知识,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出成就。周先生对外语考核特别强调。武先生说周先生首先是对自己的外语也特别看重,周先生会西班牙语、日语、俄语、德语,吸收各个专家、学者的意见。当时武先生手里有本日文的自然地理书,其中关于中国(华北)自然区划的部分很详细。周先生看到后借阅,后来武先生直接把书送给了周先生。这也体现了周先生刻苦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周先生对年轻教师很重视。鼓励年轻教师学习外语,接触广泛的资料等。
周先生认为地理学的发展不是靠某个部门发展起来的,而是全面地,才能可靠、真实地解决地理学问题。周先生强调学习地理要全面,各个学科都要好,而且基础要好,对基础非常重视。基础是一辈子的享受,无论搞什么,有宽厚扎实的基础,才能谈进入其他方面进行发展;基础弱则越发展越窄,越被动。
这对多年来地理学院坚持强调基础造成了一定影响。周先生当系主任时间最长,但不纠缠在行政的琐碎事物上,而是在大事上把握。
在学科的建设上,周先生重视学科建设,悉心研究,对地理学习强调扎实基础。周先生对古地理、中国自然地理的贡献很大。文革期间,周老师还是把古地理坚持下来,还出了成果,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当时周先生还组织会议,邀请地理、地质学家,提出各自对古地理的意见和看法,周先生都虚心听取意见并记录,汇总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地质学家的观点。周先生并据此对自己的成果做了修改,虚心接受了被人的意见。除此以外,周先生对其他学科也很重视,如植物地理等,并支持从植物地理角度来作为古地理研究的核心。周先生对学科的发展很重视,如遥感、计量地理等,他非常鼓励年轻老师在这方面下工夫,有了新学科的新苗头就会很重视。
周廷儒院士是老师的楷模和榜样!
杨文念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05级 地理科学专业 本科生
2009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