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范,高山仰止—后辈怀念先生
日期:[2009/10/4] 作者:2005级 高松
周廷儒院士的铜像庄严地竖立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学学院门前,先生和蔼的面容,慈祥的微笑一直是我们每一个地理学子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博大精深地理人”,什么是“严谨治学”,什么是“探索自然规律”,什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先生的大师风范,令后辈高山仰止。
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地理学子,我们很遗憾未曾有机会亲身聆听先生的讲学,感受先生的思想;但先生的学术思辨、研究成果却悄然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与科学研究。在《中国地理》课堂上我们有幸听到赵济教授,王静爱教授,史培军教授对周先生职教生涯的讲述和科研的足迹,我们被先生时空耦合的地理学思想、科学的钻研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所深深的吸引。07年,在周先生的生前同事张兰生教授80周年寿诞之时,我有幸拜访了张兰生教授。张先生追忆了当初和周先生一起长期从事野外实习和考察工作,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考察任务。周先生在长期从事地貌、区域自然地理的考察和研究中发现:“现代地表自然界的每一个特征,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如果不去查明它的全部历史过程,要想了解现代自然界规律的特点是不可能的。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知道现在。而只有了解现代自然地理过程,才能为预报将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因此,研究古地理不仅是为了了解现代,更重要的是为了预报将来。这种预报对于正确从事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实际工作,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他阐明了研究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也开创了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的研究。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地图上的三级阶梯,这是当年周先生与施雅风院士、陈述彭院士撰写的《中国地形区划草案》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的延续,相信每一个地理人对这三位先生都是十分敬仰的。在一张自然地理区划图中,凝结着多少辛勤的思考与探索,包容了多少坚定而无悔的付出;用脚步丈量出的中国大地,融合了深邃而独特的学术观点,以艺术和科学完美结合,呈现在我们眼前,成为我们认识、学习和继续探索的基础。我们无法想象,古老纪代的阴晴,是怎样通过流传已久的书籍和残留在大地上的证据,逐步得到恢复。其间对时空的追索,对真相的考证;需要怎样的精神和力量才能够做出如此的成就。逆流,先生找到了古地理回去的路!探索,先生找到了环境演变的方向!求真,先生享受到了追求真理的快乐!
选择了高山,就选择了攀登;
选择了海洋,就选择了包容;
选择了自然地理,就选择了浪迹天涯;无论前方道路多么坎坷,多么艰辛,我们地理人只顾风雨兼程……
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老先生的光荣传统,热爱地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却不忘脚踏实地,严谨治学。有大苦,有大乐。为崇高的事业奋斗献身,吃过苦以后取得的乐,才是真正的乐,才是真正的享受。最后,再次衷心地表达我们后辈对周先生的敬仰和缅怀:山高水长,桃李天下……
参考文献:
《山高水长:周廷儒院士纪念文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高松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05级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本科生
2009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