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硕士生感言
光辉的足迹——纪念古地理学家周廷儒院士
日期:[2009/10/4] 作者:2007级 博士生 贾慧聪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老一辈的地理学家,心里总怀有无尚的崇敬和景仰。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奋斗终生,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可谓是经历了酸甜甘苦的坎坷人生。自己熟悉并了解周廷儒院士光辉的一生和足迹还是通过我的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王静爱教授,她常常向我们讲述先生的代表思想和卓著贡献:“中国地图上的三级阶梯最早起源于周先生与施雅风院士、陈述彭院士撰写的《中国地形区划草案》”、先生开创了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的研究:“研究古地理不仅是为了了解现代,更重要的是为了预报将来。这种预报对于正确从事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实际工作,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及先生长期从事地貌、区域自然地理的考察和研究等工作。

 

2006910上午,正值第22个教师节和校庆纪念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在办公楼前草坪隆重举行了“周廷儒院士纪念铜像揭幕仪式”。我们区域地理实验室的全体师生均前去参加,倾听各位学者追忆周先生。之后每次进出或者经过学院,我都情不自禁的要瞻仰周先生的铜像,他深邃睿智的目光透过厚厚的镜片,永远宁静地凝视着前方。自此,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已由镜像变得具体,心中更加坚定:睿智伟大的周廷儒院士,他也是那么慈祥亲切、儒雅坚定、平易近人啊。

先生走过的是曲折和光辉的人生道路,他经历过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青少年时期的周廷儒,生活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苦难岁月中。中学毕业后他就开始了工作。可见,青少年时代的周廷儒,就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又激起他继续求学的心愿,他觉得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报效祖国。那时正值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在浙江招生,他以优异的成绩独占鳌头(50名考生中,只录取5),从此周廷儒走进了这所名牌高等学府。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在德国区域地理学家克雷德纳和地貌学家潘塞、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朱庭祜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先后进行了广东、广西很多地方的野外考察,特别是南岭和华南沿海海岸一带。他以“广州白云山地形”的毕业论文,在1933年获得了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留校为德教授潘塞当助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到了大后方,研究云南西部大理、宾川一带的地貌、古地震。1941年,先生参加了 “嘉陵江考察队”,沿江竟然步行800里,把考察结果撰写成论文和绘制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图》,为以后嘉陵江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后又参加 “西北史地考察团” 由兰州沿湟水谷地过青海湖到柴达木盆地,再翻过祁连山,穿河西走廓到敦煌,沿途搜集资料,撰写了大量即使在今天开发大西北中仍有参考价值的优秀论文和专著。先生带学生野外实习考察的时候,他与学生同吃同住,毫无特别要求。任森厚先生评价“先生对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学生。对大家的要求比较严格,学生的论文必须是通过搞野外实践研究分析得来”。

先生野外考察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联想到自己,研究生初期非常惧怕野外实习,到现在能独立带领师弟、师妹等去野外考察旱情,进行野外测量和访谈等,也开始适应和热爱野外考察的工作。在这转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先生在求学阶段,对于一个地理学者,野外实习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只有具备了野外考察的能力,学生才能验证和巩固地理科学知识,学习地理科学方法,更好地领会地理科学精神。

先生在学生时代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又是一个勤奋进取的好学者。他从事地理教育和科学研究有50多个春秋,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部分土地,写出了一批有价值的考察报告和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时常强调要把书本知识学活,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他除了讲授地貌学、测量学、中国自然地理等课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带学生从事野外实习和考察工作,从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锻炼学生野外工作的能力。

作为一名立志成为教师的我,从周先生身上深深体会到一名优秀地理教师的卓越品质,以先生为标杆,不断努力学习进步,是我永远不变的信念和梦想。饮水思源,中国古地理学成就的取得,与先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他呕心沥血,精心培育的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奋发图强密不可分。先生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永远是激发我今后不断勤奋前进的巨大力量。

贾慧聪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07级 自然地理专业 博士生

2009104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010-58805461  联系我们:zhoutr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