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硕士生感言
缅怀敬爱的周廷儒先生
日期:[2009/10/4] 作者:2008级 硕士生 叶琳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门前的草坪上,矗立着一位老先生的半身铜像,老先生面容慈祥,目光坚定,常常引起路人的驻足,这位老先生就是地遥院的老系主任,我国著名的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家——周廷儒先生。

 

周廷儒先生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48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他与施雅风、陈述彭共同撰写的《中国地形区划草案》,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的思想。他运用景观分带学说和专门方法研究了中国新生代时期自然地带分异的规律,重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他编写的考察报告对秦岭、天山南北和南岭提出了水土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的建议;对塔里木河易于改道问题提出了整治意见;为蒙古铁路选线提出了科学依据。另外,周廷儒先生在地理教学和指导研究生方面也有显著成绩。

周廷儒先生在其科研生涯中一直秉承着两条准则:第一条就是“学无止境”。1946年,先生得到了中英庚子赔款补助留学的机会,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分校学习深造。这所学校集中了国际地理界很多著名的学者,包括有文化景观学派的创始人,美籍德裔学者索尔、美籍瑞典学者莱利等。先生一面攻读有关的课程,一面在索尔的指导下撰写学位论文。他以在西北史地考察中搜集来的,有关祁连山、青海地区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资料为基础,从地理学综合观点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写出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民族迁移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的论文,受到了索尔教授的高度赞赏,获得硕士学位。

先生秉承的第二条准则就是“实践出真知”。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时常强调要把书本知识学活,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他除了讲授地貌学、测量学、中国自然地理等课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带学生从事野外实习和考察工作,从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锻炼学生野外工作的能力。老一辈的地理学家都练就一身过硬的野外考察的本领,周廷儒先生更是不例外。先生几十年来长期从事野外考察工作,撰写了众多经典的古地理论著,如《中国第三纪第四纪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新疆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主要类型及其和地貌气候的发展关系》、《关于新疆最近地球历史时期的古地理问题》、《论罗布泊的迁移问题》、《中国自然地理》丛书中的《新生代古地理部分》等等,开创了一条研究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的道路。

对于一个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周廷儒先生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但是真正对先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是在进入北师大地遥院之后。由于学习方面的需要,有一段时间曾专门对周廷儒先生的资料和一些著作进行了搜集和阅读。随着了解的逐步加深,周廷儒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断的具体起来,“周廷儒”这三个字不再仅仅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地理学巨匠名字,而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精神航标,我为自己有幸成为周廷儒先生所在的地遥院的一员而自豪。先生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科研财富和科研精神,会始终在地遥院中代代相传。

叶琳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08级 自然地理专业 硕士生

2009104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010-58805461  联系我们:zhoutr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