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济国的赞歌
日期:[2009/10/4] 作者:2008级 硕士生 白媛
恰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我们又不得不回想起那些为了祖国科学文化事业奋斗终生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周廷儒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他出生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苦难岁月中。他的出世,给一个不算富庶的小商家庭带来了欢乐和苦恼。父亲的过早去世,使小学刚毕业的周廷儒,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不得不远离家乡到三四百里以外的一个教会中学去读书,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学业一直非常优良。为了贴补伙食费用,他利用课余时间,靠帮助教师批改低年级的英语作业和试卷来赚点钱,中学毕业后他就开始了工作。可以看到,在青少年时代的周廷儒,就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又激起他继续求学的心愿,他觉得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报效祖国。 这时正值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在浙江招生,他以优异的成绩独占鳌头(在50名考生中,只录取5名),从此周廷儒走进了这所名牌高等学府。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青年周廷儒眼界大开,在外国专家(德国区域地理学家)克雷德纳和地貌学家潘塞、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朱庭祜教授的亲自指导下,经常进行野外实习,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先后考察了广东、广西很多地方,特别是南岭和华南沿海海岸一带。他以“广州白云山地形”的毕业论文,在1933年获得了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留校为德籍教授潘塞当助手。两年后由于旧友的聘请,他又到浙江杭州高中担任地理课教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到了大后方,在西南联大地理系张席褆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云南西部大理、宾川一带的地貌、古地震,撰写了“云南大理地区的地震与地貌的关系”等研究论文。同时在西南联大史地系讲授“普通自然地理学”课程。1941年,中英庚子赔款办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在四川重庆北碚成立。他应聘去担任助理研究员,后又提升为副研究员。他先后参加了“嘉陵江考察队”,并沿江步行了800里,把考察结果撰写成论文和绘制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图》,为以后嘉陵江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西北史地考察团”是由地理研究所与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联合组织的,考察路线由兰州沿湟水谷地过青海湖到柴达木盆地,再翻过祁连山,穿河西走廓到敦煌,沿途搜集资料,最后与李承三教授合作,编写出《青海地理考察纪要》,以及他自己编写的《环青海湖山牧季移》和《从自然现象证明西北历史时期气候之变迁》等论文,这些文章在今天开发大西北中仍有参考价值。他把自己事业与理想,和中华民族相融。把不辞辛劳的科研当作历史赋予的使命。
1946年,他得到了中英庚子赔款补助留学的机会,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分校学习深造。这所学校集中了国际地理界很多著名的学者,包括有“文化景观学派”的创始人,美籍德裔学者索尔、美籍瑞典学者莱利等。周先生一面攻读有关的课程,一面在索尔的指导下撰写学位论文。他以在西北史地考察中搜集来的,有关祁连山、青海地区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资料为基础,从地理学综合观点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写出“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民族迁移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的论文,受到了索尔教授的高度赞赏,获得硕士学位。周先生正满怀志趣继续攀登博士学位时,听到了伟大祖国解放的消息,他沉浸在幸福的时刻里,接着又收到好友、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教授的聘请,毅然闯过重重难关,在1950年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他立下誓言,要把知识和才能,无私地奉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当伫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静立在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当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情奔涌?切莫以为只有生在乱世才好为国分忧。欲报国何须生于乱世,又何止在沙场上拼杀?用我们百倍的努力,学得知识、学得能力,然后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开创一片辉煌的事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此,都能把自己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不再是可辱的,将会成为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
白媛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08级 自然地理专业 硕士生
2009年10月4日